近年来,地处秦巴山区、革命老区的达州市达川区,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、市场需求不足,产业发展投入大、回报慢、风险高,引进企业难、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,积极转变思路,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发展公司,推行“农业发展公司+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村集体+农户”新模式,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、高效益发展,被评为“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”。
产业发展既要让参与的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和专合社等有合理利润,又要让村集体有收益,还要切实带动农民增收,让农民有“获得感”。“农业发展公司+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有效地将政府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村集体、农户的利益进行了“绑定”。特别是,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。产业发展起来后,不仅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,通过就近务工领到工资,村集体也能从中按纯利润比例获得一定分红,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,让他们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。比如,位于达川区双庙镇二东社区的村民,每年除了能够获得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,在园区就近务工种菜人均还能实现2.5万元以上的务工收入。同时,社区1200亩的蔬菜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了3万元-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,为社区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,从而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村集体、农民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,激发了各方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。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只有把产业发展好了,乡村才能聚人聚财聚势聚力,凝聚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。而农业产业的发展,既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也要各级政府切实扛起肩头的责任,用心用力夯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