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突出党建引领、建立“人才”梯队
一是优化人才结构,强化组织领导,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,优化干部队伍结构,将致富能人、优秀党员吸收进村级领导班子,全力构建政治可靠,能力突出、群众认可、担当作为的年轻干部队伍;二是招揽优秀人才,吸引规划师、田秀才、经理人、农民工、庄园主、农机手、新乡贤这“七类人”回乡就业创业;三是大力培养技术人才,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,建成全国首个乌梅工作站、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,先后培养乌梅技术类人才300余人。
二、优化发展布局、布局“产业”生态
一是扩大“乌梅”种植面积,依托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乌梅产业布局,使乌梅种植面积达13000亩;二是擦亮“乌梅”金字招牌,利用“巴山食荟”品牌来加强“达川乌梅”品牌的培育,申报地理保护标志,提升“达川乌梅”知名度;三是深耕“乌梅”品种市场,开发乌梅酒、乌梅露、乌梅醋等产品20余个。
三、夯实基础配套、提升“宜居”环境
一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,新(改)建卫生厕所1850户、垃圾收储设施780座、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站5座,便民利民不断提升;二是推广“一站式服务”、设立村(社区)便民服务代办室,梳理便民服务代办(办理)事项清单,让群众所盼不断化解;三是依托“民情户户通”、党员先锋指数管理、红色代办员队伍扎实开展"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。
四、聚焦“两项改革”、保障“惠民”工程
一是围统“两项改革”,凝聚区镇村“三级”发展合力,实现区委“四大任务”,达川区“3+4+3”模式助推两项改革"后半篇”文意提质增效;二是通过选好班子、打造队伍、创新模式等三大举措强党建;三是通过优化服务、干部下沉、干群联动等三大抓手保障惠民工程大提升,增强群众满意度、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五、强化基居治理、探索“治理”机制
一是创新“双卡双带”联系群众机制突出德治建设;二是创新施行村务民主听证、村民说事日制度突出自治建设;三是利用“雪亮”“慧眼”工程,按照“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在格上、事在格中”的网格化管理模式,引导群众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来突出法治建设。